基础心率(晨起前空腹卧位心率,晨脉)的变化能间接反映心血管的机能状况。运动员在平原的正常安静心率在50次/分左右,到高原初期,由于高原氧分压降低,动脉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下降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以及每搏输出量(SV)减少等因素的影响,HR略有升高是正常的,升高的程度视不同项目、不同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
游泳运动员上到海拔1891米(昆明)训练时,基础心率以不超过平原的6 次/分为正常;竞走运动员上到海拔2366米训练时,基础心率以不超过平原的8次/分为正常,这一过程大约持续5天左右,随后下降至低于高原初期水平,逐步趋向稳态,稍高或接近于平原基础心率。
但也有报道高原训练期间的基础心率低于上高原前的基础心率,也属正常,这表明运动员已适应了高原环境。在高原训练期间,基础心率如有突然上升(增加10~12次/分)或下降,并持续2天以上,表明运动员对训练负荷反应较大,机能状况下降,应适当调整训练量。
另外,在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基础心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减慢,在对高原训练产生适应时, 基础心率逐渐下降。一般认为,上高原的初期,运动员基础心率升高是对低氧环境的代偿,高原训练后期的下降,则是运动员心储备能力增强的表现。
高原训练期间,测试运动心率,可使教练员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运动员对负荷强度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在高原的最初10~20天内,在进行次最大强度的练习时,心率要高于平原训练时的心率,原因可能是血液中的氧含量的减少是通过提高心率补偿的,为了给肌肉提供足够的氧气,心脏不得不提高收缩的频率;但在极量运动时的心率与平原训练相比,可下降5~10 b/min,这可能与心肌供氧下降有关。机体适应后,高原训练时同等负荷后的心率稍高于平原训练时的心率,但运动员的最高心率与平原时的最高心率无明显差异,但运动中的最高心率,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高原训练后期,相同负荷后,运动员的即刻心率降低,心率恢复加快,表明运动员机能状况有所改善。(冯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