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训练方法
1. 何谓“高住低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指在高原训练中,利用高原不同海拔的地理环境,让运动员在较高的海拔地区居住,而训练则在较低的海拔地区进行。有研究认为,运动员在较高的高度上居住,可充分调动机体适应较高的缺氧而挖掘本身的机能潜力;在较低的高度上训练又可达到相当高的训练量和强度。这种异地住练的结合,可以扬高原训练挖掘潜力之长,又可避免在高原难以完成较大训练量、训练强度之短。但运动员在较低的海拔地区大强度训练后,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居住或休息,势必影响疲劳消除与恢复的速率,再加上往返迁移,操作上也有一定的难度。
(韩佐生、马福海)
2. 何谓“高平交替”训练? “高平交替”训练安排的主要特点和优势是什么?
是指在一个年训练周期内反复多次从平原到高原进行系统训练。其主要目的和优势是,利用高原训练充分动员、挖掘运动员潜能,而平原训练则是最大限度利用在高原所获得的高有氧能力及耐乳酸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专项强化训练,上水平、上速度,以系统保专项。“高平交替”训练不仅是专项强化训练,而且通过训练环境的改变,对运动员心理也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对于平原运动员来说,客观上存在着一个“高平交替”训练的问题,特别是赛前高原训练后,若采用在竞技状态高峰下参赛,就必须要利用高原训练效果到平原后科学地安排一个小周期的训练。而对于高原运动员来说,高原环境所造成的优势是心肺功能好,腿部力量强,但也有明显的弱点,即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差,速度水平低。需要利用在平原训练的时机,提高运动强度,把速度练上去,“以高原提耐力,打基础;下平原促速度,上水平,以耐力保速度,以速度促耐力。”肯尼亚运动员在“高平交替”训练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每个训练年度系统进行2次高原与平原的交替训练,第一次下平原,主要是利用高原效应提供无氧代谢跑的速度,扩大能力储备。第二次赛前下平原再次利用高原效应的作用,参加重大比赛创造优异成绩。而且高原~平原交替训练,对改善和提高无氧糖酵解功能的运动能力效果显著,对培养和提供高速跑得专项能力效果也是非常突出。刘志强等(1996)对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两次高原(2260米,33天)~平原(396米,28天)~高原(2260米,22天)~平原(396米,21天)的“高平交替”训练研究。发现两次下平原后,乳酸~速度曲线(BLA~V)均有右移,无氧阈速度(ATV)提高,表明不同海拔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运动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韩佐生)
3. 何谓“高高交替”训练?其训练安排的主要特点和优势是什么?
“高高交替”训练是利用自然地形海拔梯度差的巨大差异而进行的高原训练。运动员平时生活、训练在较低的海拔地区(2000米左右),但有时(每周2~4次)到更高的海拔地区(比原训练地高200~1000米,当次或当日返回)进行高低海拔的交替训练。这一训练方法主要针对长跑、马拉松、竞走、公路自行车等项目以及久居或世居高原运动员。这种利用较高海拔的缺氧环境的训练,可以增加负荷难度和促进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由于在高海拔地区训练后,不利于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以及代谢产物的消除,而下到较低海拔或其居住环境,利用较高氧分压的作用,帮助机体消除疲劳,以及进行较高强度训练,避免高原训练中强度不易上去的弊端。如甘肃中长跑队备战第9、10届全运会就采用这一方法,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运动员居住在海拔1960米处,每周有两次主要课由海拔1960米 跑至2750米(28公里),当次返回,而平时在1900米以下的公路训练或在海拔1800米进行场地训练。青海男女中长跑队(1996,1997)分别从2260m(原居住地)到2634米和3200米(每周2次)海拔地区进行交替训练,认为世居高原运动员通过更高海拔交替训练,可以取得与平原运动员到高原训练相似的结果。
(韩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