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hai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Co., Ltd

   
family
青海高原践行党史思想  体质监测播撒科学精神
第三届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暨2021高原运动与健康分论坛在青海师范大学城北校区召开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1-07-22 | 2702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1年721,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高科院)、青海省体育局、青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暨2021高原运动与健康分论坛”在青海师范大学城北校区召开。青海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马德明、青海省体育局副局长杨海宁出席开幕式并作讲话,来自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西藏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高科院、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有关领导和学生共计1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届论坛以高原运动与健康为主题,邀请澳大利亚及国内有关高原训练、运动心理、高原生理、高原健康、高原脑科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采用线上线下直播会议方式进行了交流研讨。专家们从篮球项目、澳大利亚国家竞走项目赛前的高原高温训练,运动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低氧训练与能量代谢,运动与健康评估大数据方向等,结合自身研究成果进行了详尽的演讲交流。其中,西澳大利亚大学副教授奥利维尔通过间歇低氧暴露对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老年人、脊髓受损者、肥胖者等的实践研究,发现外界的低氧暴露能使人体在同等训练强度下身体耗能较低却能引起与正常环境下同样的生理适应反应。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艾米莉亚副教授针对澳大利亚国家竞走项目备战奥运会赛前高原和高温训练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介绍。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李年红教授从运动心理学研究的起源、发展和当前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特点入手,讲述了当代运动心理学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和特殊体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西北师范大学李洁教授通过四种不同低氧训练模式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自由基代谢、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功能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讨低氧训练模式下骨骼肌能量转化功能的变化和探寻最佳低氧训练模式。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宋亚锋教授从人类的起源及发展分析了运动促进健康的疗效评估和运动强度、负荷评估的难点和关键点,现场展示了最新研发的Booster便携式有氧呼吸面罩设备,并提出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人类健康运动负荷精准监控的大数据平台,从而建立国际上最全面的人体运动生物分子图谱库的构想,同时也提出运动科学为内核,智能设备为载体的健康产业发展是今后运动与健康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赵杰修研究员依据多年国家篮球队训练保障经验及研究结果,详细阐述了高原训练对篮球运动员有氧能力、免疫能力、激素水平方面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同时也提出了篮球项目在高原训练中较为常见的不利影响如肌纤维萎缩、专项动作变形和心理波动等,他认为可采用相关高原训练替代方式如低氧训练舱、高原模拟面罩等减少不利影响。青海体科所所长马福海研究员介绍了不同高原训练模式的研究,以及高原低氧环境与运动对大众健康促进研究的相关成果,并提出适度高原低氧健身运动和旅游有利于人体健康,高原健身模式以运动负荷心率每分钟100-110次为主,平原人高原健身一般在2周后即可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

此次会议为分享高原与健康技术进步和业务经验,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聚焦体育科学与教育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创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有利于开阔视野,拓宽学术交流渠道,为促进跨学科融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此外,本次学术会议的召开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回应体育强国、全民健身、体育改革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也是共同促进高原运动与健康的创新发展,推进高原体育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打造卫生健康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




                                        贺颖英

                                                       2021年721



最新公告